清明节,天色微凉,阳光洒在嫩绿的柳枝上,犹如点点金箔。我与好友小文相约去踏青,顺便采摘一些鲜嫩的薄荷叶,准备回家包薄饼。我们边走边聊,踏着青石板上的露珠,一路谈笑风生。
“你知道吗?古人云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,但今年的清明却格外晴朗。”小文转头对我说,眼中闪烁着对这难得晴天的喜悦。
我笑着回应:“是啊,这天气正适合出游。不过,清明不仅仅是出游的日子,也是缅怀祖先,寄托哀思的时刻。”
我们经过了小村的祠堂,看到许多家庭在那里上香祭祖,气氛庄严肃穆。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清明,和爷爷一起包薄饼的情景,那时候的爷爷,总是能将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面皮翻飞在锅上,他的手就像魔术师一样,让人目不暇接。
“记得去年清明,我跟爷爷学做薄饼,他告诉我,做薄饼就像做人,要细心、耐心,不能急躁。”我回忆着,声音中带着一丝怀念。
小文听了,点点头说:“确实,做每一件事都需要专心致志。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’,我们今天包的每一个薄饼,都是来之不易的。”
我们走到一片野地,青草如茵,正是采摘薄荷的好地方。小文轻盈地在草丛中穿梭,一边采摘一边轻声吟诵: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我则小心翼翼地将薄荷叶放入篮中,生怕弄坏了这些大自然的馈赠。
回到家,我们洗净薄荷,和面,准备馅料。我揉着面团,小文在一旁切着馅料,我们有说有笑,享受着制作薄饼的乐趣。我将面团擀成薄片,轻轻一翻,那面皮就像被赋予了生命,变得活灵活现。
“你爷爷的手艺真是一绝,‘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’,想必他练了许久吧。”小文赞叹道。
我笑着回答:“那是自然,‘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’,爷爷一生都在钻研面点,他的薄饼,不仅味道好,还有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。”
包薄饼的过程,就像是在和过去的日子对话,每一张薄饼都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。我们包的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和对传统的尊重。
夕阳西下,我们坐在院子里,看着最后一抹余晖洒在金黄的薄饼上,心中充满了满足。小文拿起一个薄饼,轻轻地咬了一口,满足地笑了:“这味道,真像是爷爷的手艺。”
我看着小文的笑脸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清明节的薄饼不仅仅是食物,它是我们对亲人的怀念,对生活的热爱,更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。在这样温馨的节日里,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,情感得到了升华。
清明包薄饼,不只是一个活动,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,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。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,我们用双手创造了美食,也创造了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