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这天,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活动——前往郊外的烈士陵园,缅怀先烈,传承红色基因。
那天,阳光明媚,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,带着鲜艳的红领巾,胸前挂着自己制作的小白花,手持写满哀思的卡片,踏上了前往陵园的路。一路上,我和小华聊起了清明节的习俗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他吟诵着诗句,我接口道: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我们相视一笑,都对即将到来的活动充满了期待。
到了陵园,我们肃立在纪念碑前。校长发表了讲话,他讲述了一位先烈的英勇事迹,我们聆听着,心中涌动着敬仰与悲伤。随后,我们依次走上前去,把手中的小白花轻轻地放在碑座上,默念着对先烈的缅怀之情。
接着,我们来到一块空地上,老师让我们围坐成一圈,分享自己与已故亲人的故事。小华讲述了他爷爷的故事。他的爷爷是一位老教师,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。小华回忆起爷爷生前常常教他读古诗,教他做人要正直无私。他说:“爷爷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诗是‘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,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诗。”说着说着,小华的眼眶湿润了。
我轻轻拍了拍小华的背,安慰他:“你爷爷若是在天有灵,看到你这样优秀,一定会非常欣慰的。”小华点点头,感激地看了我一眼。
活动的我们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了《少年中国说》中的一段: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……”声音回荡在陵园上空,我们仿佛看到了前辈们的期望,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。
清明节,不只是缅怀的日子,更是学习和成长的日子。通过这次活动,我们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,也深刻体会到了对先烈的敬仰和对家人的怀念。正如诗人所言,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虽然亲人们离开了我们,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,他们的精神和教诲,将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