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每年清明节来临之际,福清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——那是清明粿的清香。今年的清明节,我决定亲自下厨,和朋友们一起制作家乡的清明粿,以这种方式来缅怀先人,传承文化。
记得小时候,每逢清明节,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清明粿。那时候的我,总是围在奶奶身旁,眼巴巴地看着她那双巧手将糯米粉团揉得光滑如镜。奶奶常说:“手巧不如家常便饭,糯米香里藏着家的味道。”那时候不懂,只觉得那是一种仪式,一种习惯。如今,自己动手做清明粿,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。
我邀请了我的好友们,我们约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周开始准备。那天下午,我们齐聚一堂,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粉、豆沙馅和艾草汁一一摆开。我向他们解释了清明粿的来历和制作过程,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,个个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
我们开始和面,糯米粉在艾草汁的作用下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。我笑着说:“和面如做人,要慢慢来,不能急躁。”朋友们纷纷点头,慢慢地,每个人都沉浸在了这道传统美食的制作中。面团在我们的手中一点点变化,从最初的粗糙变得细腻光滑,这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仪式,让我们对即将完成的清明粿充满了期待。
接着是包馅,将豆沙包入面团中,然后揉成一个个圆滚滚的清明粿。在包馅的过程中,我们聊起了各自家乡的清明节习俗,每个人的话语中都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我们互相学习着包出形状各异的清明粿,有的像小月亮,有的像小元宝,虽然形态不一,但每一只都承载着我们的心意和祝福。
包好的清明粿被放进了蒸笼,随着蒸气的升腾,那股特有的清香渐渐弥漫开来,勾起了我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。我感慨地说:“这些清明粿,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我们情感的载体,连接着过去和现在。”朋友们深有同感,我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旁,等待着这一份特殊的家乡味。
清明粿出锅了,每一个都晶莹剔透,透过外皮能看到里面红彤彤的豆沙馅。我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一边吃一边赞叹:“这味道,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。”清明粿的甜,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,更是心灵上的满足。
在制作清明粿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学到了一项传统技艺,更深刻理解了“家和万事兴”的道理。我们之间的友谊在这传统的味道中得到了升华,仿佛在这清明的时节里,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。
不知不觉中,窗外已是夕阳西下,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。虽然我们是高学生,学业繁忙,但这样的传统体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。我们相约,明年清明,还要一起做清明粿,继续传承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。
清明节的钟声已经敲响,福清的清明粿,不仅仅是一道美食,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传承着家族的情感,更让一群年轻人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用双手揉出了对家乡的思念,用心灵感受了文化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