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在这个追思先人的特殊日子里,我踏上了回家乡的列车。家乡的清明节习俗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,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一种叫做“清明果”的食品,以此来缅怀祖先。
今年的清明节,我有幸与好友小静一同参与了制作清明果的过程。小静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,平日里成绩优异,对传统文化也颇为热爱。我们相约在晨曦中,踏上了前往集市采购食材的路。
“清明时节,万物复苏,正如诗中所言,‘春来江水绿如蓝’。”小静边走边吟诵着诗句,我笑道:“你这是要把诗人的春天搬到我们的清明果上来了。”
到了集市,我们挑选了新鲜的艾草和糯米。艾草清香,糯米软糯,是制作清明果不可或缺的原料。回到小静家中,她的奶奶已经准备好了石臼和石杵,还有各种馅料。
“艾叶揉青团,糯米捣白玉。”我用了一句古诗来形容我们的忙碌。小静轻轻点头,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。我们按照奶奶传授的方法,把艾草捣碎,与糯米粉混合,揉成一个个青翠欲滴的小团子。
接下来是制作馅料,我们准备了豆沙、咸菜肉丁等多种口味。小静提议说:“我们来做个彩蛋吧,每种馅料代表不同的祝福。”我欣然同意,心中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制作清明果的过程中,我们交谈甚欢。小静突然问我:“你知道为什么要用艾草吗?”我摇了摇头。她解释说:“艾草有着驱邪避秽的含义,它象征着健康和平安。”
我恍然大悟,原来清明节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如此深意。我们用心制作的每一个清明果,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未来的祈愿。
当我们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清明果端上桌,家人们纷纷围坐下来,品尝着我们的心意。奶奶尝了一口,满意地笑了:“这清明果里,有你们的汗水,也有对家的思念。”
窗外的雨渐渐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。我望着手中的清明果,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山水,感受到了先人们的智慧和温暖。清明节,不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,不忘初心,记得来时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