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将至,我急匆匆地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,去寻觅那一份独属于春天的记忆。阳光透过嫩绿的叶片洒在石板路上,斑驳陆离。我,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学生,心中充满了对即将来临的清明节的期待。这个节日,不仅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日子,更是家人团聚,共同制作清明果的温馨时刻。
我回到家,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,便见到了母亲忙碌的身影。“妈,我回来了。”我轻声说道。母亲转过身,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,“你来得正是时候,清明果的材料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我洗了手,便加入了母亲的工作。桌上摆满了新鲜的艾草和糯米粉,还有那炒得金黄的芝麻和细腻的红豆沙。我开始揉搓着糯米粉,母亲则在旁边指导:“揉面要均匀,太干了加点水,太湿了就再撒点粉。”我按照母亲的指示,渐渐地,那些粉末在我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光滑细腻的面团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我忽然想起了这句诗,不自觉地吟了出来。母亲笑了笑,接上了一句,“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我们相视而笑,这诗中的意境与我们此刻的温馨场景不谋而合。
“你看,这面团就像初春的大地,柔软而有弹性。”我试着用拟人的手法描述着。母亲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“是啊,就如同我们的生活,经过揉搓和努力,终将变得美好。”
我开始将面团搓成一个个小圆球,然后用小擀面杖将它们压成小圆饼。母亲则在旁边准备馅料,她手法熟练,将红豆沙均匀地包裹在面饼中,再巧妙地捏出花纹。我看着母亲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心中充满了敬意。
“妈,这手艺是跟谁学的?”我好奇地问。母亲微笑着回忆道:“那是你外婆传下来的,她说做清明果要心怀敬意,就像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一样。”我点了点头,心中默默记下这份家传的智慧。
窗外的风轻轻吹过,带来了艾草的清香。我将包好的清明果放入蒸笼,不一会儿,屋内便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。我望着那些冒着热气的清明果,仿佛看到了家族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。
“清明果好了,尝尝看。”母亲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。我拿起一个,轻轻咬了一口,那软糯的口感和香甜的馅料让我回味无穷。我抬头看着母亲,眼中满是感激,“妈,这清明果不仅好吃,更是一份家的味道。”
母亲笑着拍了拍我的头,“等你长大了,也要把这手艺传给下一代。”我郑重地点了点头,心中暗自发誓,一定要将这份传统的手艺和家的味道传承下去。
阳光透过窗户,照在我们身上,温暖而明媚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美味的清明果,分享着彼此的故事。这个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家人间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时刻。我深深地知道,这份记忆和手艺,将会如同春天里不断生长的绿意,永远留在我的心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