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湖州的青石板上似乎还飘着雨后的清芬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。我,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,踏上了一场关于故乡清明的记忆之旅。这次,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,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是清明节里一曲活生生的湖州风情的诠释。
记得那天,我和好友晨曦相约去踏青。太阳初升,我们便踏上了通往郊外的小径。一路上,晨曦好奇地询问了许多关于清明节的事情。“你知道清明节为何要在门前插柳吗?”我笑着回答:“古人云,‘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’插柳,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人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祈求家宅平安。”晨曦听后,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到达郊外,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绿色。野花野草点缀其间,像是大自然特意为清明节准备的绿色地毯。我们便开始采撷各种野菜,准备回家包青团。青团,是我们湖州清明节特有的传统食品。包裹在翠绿色外皮里的,是春天的滋味。我一边揉着青团一边向晨曦介绍:“这可不是普通的面团,它用的是新鲜的艾草汁和糯米粉,既好吃又富有诗意。”
中午时分,我们带着满满的一篮子青团回到了村中。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围坐在祠堂前,他们正准备着清明祭祖。我拉着晨曦上前,教她如何敬香、献茶、摆放祭品。老人们的话语中,透露着对先人的无尽思念:“春祭先祖,饮水思源。”在他们的眼中,我看到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家族的骄傲。
祭祖完毕,孩子们在村中空地上放起了风筝。天空中飘荡的风筝,如同我们的心情一样轻盈。我拿起一只精心挑选的纸鸢,对晨曦说:“你看,这风筝如‘断线的风’一般自由翱翔,它就像我们的心,飞得再高再远,根总是连着这片土地。”晨曦听后,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。
夜幕降临,我们围坐在祠堂的大火旁,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。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,那温暖的光芒似乎也照亮了过去与未来。我忽然插话:“‘火种传千秋,风烟望五津’,我们今日所传承的,不仅仅是清明的习俗,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。”老人们听后,纷纷点头称赞。
这一日,我与晨曦在清明节的民俗活动同体验了湖州的传统之美。通过对话和参与,我们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清明节的意义,也体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感受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清明节的湖州之旅,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,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