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然而,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,对于我们这群高中生来说,清明不仅仅是祭奠祖先的日子,更是动手实践传统美食的时刻。今年的清明,我和几个好友聚在了我家,一起制作这季节特有的美味——青团。
晨曦初破,我们便开始了准备。翠绿的艾草、雪白的糯米粉、甜滋滋的豆沙馅,一切材料都已备好。我们决定分工合作,我负责将艾草熬煮成汁,小文则开始和面。看着她手法熟练地揉着面团,我不禁夸赞:“小文,你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。”小文轻笑,回答:“熟能生巧嘛,这都是跟奶奶学的。”
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我打趣道,心中却是满满的敬佩。与此同时,小张和小李也没闲着,他们负责调制馅料。豆沙馅要调得不甜不腻,才能与青团的清新相得益彰。小张边搅拌边说:“古人云,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,做食物也要如此。”小李点头附和,他俩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青团的制作看似简单,实则充满了学问。艾草汁要熬到恰到好处,糯米粉要和得不软不硬,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掌握。我将熬好的艾草汁慢慢倒入糯米粉中,一边倒一边搅拌,直到成为了一团翠绿的面团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颜色。
“这面团的色泽,真像是碧玉一般。”小文感叹道,她的话语中充满了诗意。我们开始包制青团,每个青团的大小要均匀,馅料要包裹得严严实实,这需要我们足够的耐心和细心。我将一小块面团按扁,放入豆沙馅,然后慢慢收口,捏紧,不一会儿,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青团便摆放在了蒸笼里。
蒸笼里渐渐升起了热气,青团在热气中渐渐变得饱满而光滑。我们围坐在蒸笼旁,静静地等待着,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。蒸好的青团,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,咬上一口,糯米的粘性和豆沙的香甜在口中交织,那是春天的味道,也是青春的味道。
我们一边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一边聊起了对未来的憧憬。小张突然说道:“青春就像这青团,初看平平无奇,细细品尝却有无限的滋味。”我们相视而笑,青春的我们,正像这青团一样,外表普通,内心却有着丰富的色彩和梦想。
制作青团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学会了传统美食的制作,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和分享的快乐。这不仅仅是一次制作美食的经历,更是我们青春记忆中的一段美好时光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无论我们走到哪里,这段时光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。
清明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,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满足和温暖。青团的余香在空气中弥漫,我们的笑声在屋子里回荡。青春,就像这青团一样,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,去品尝,去珍惜。